
10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宏观金融分析报告。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三季度增长4.8%。
报告指出,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较为平稳,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不乏亮点。但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有所放缓,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从积极方面看,三季度政策效果显现,经济活跃度有所提高。一是“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光伏、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并通过提振价格带动工业企业整体利润改善。二是M1和M2剪刀差收窄至2021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显示资金活化程度提高和预期改善。三是资本市场表现活跃,科技板块领涨大盘,反映新质生产力(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前景向好,也体现出当前金融支持科技的能效稳步提高。
报告指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仍是有效需求不足。从数据看,受内外需走弱影响,三季度,生产、消费和投资数据相比一、二季度有所回落。
报告表示,“以旧换新”等政策尽管支撑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但边际作用开始递减,在当前“以旧换新”等政策继续保持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将补贴从耐用品消费更多转向服务消费,推动需求稳定可持续增长。
报告还强调,当前,物价水平整体仍在低位运行,需要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疲软拖累居民预期,相关个体机构风险仍需警惕。
报告建议,在中美博弈加剧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下,一是着眼当下、适时加力,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培育和巩固新经济增长点。二是面向“十五五”,推动存量与增量并重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
从短期看,第一,加快财政发力,将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消费倾斜。一方面,中央财政抓住低利率窗口期增发国债,锚定名义增长目标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支点,更好发挥财政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
第二,针对美联储降息进展,用好用足降息降准空间。一是加大央行对科技创新、外贸等特定领域的定向流动性支持、适度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覆盖范围,让宽松信贷资源真正做到“精准滴灌”。二是通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序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动资产价格修复,提升资金循环效率。
第三,切实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一是稳妥应对房地产企业偿债高峰,既要支持房企多重渠道化债,对出险房企分类施策,也要持续完善优化房企内部治理。二是优化畅通存量房收储机制,包括增发专项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卡点”,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变更土地性质或项目用途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房源用途,满足市场需求等。三是加力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以“好房子”建设激发房地产市场新活力。
从中长期看,宏观经济治理思路应坚持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着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第一,探索实施宏观经济再平衡。一是实施“财富再平衡”。将适合的政府存量财富以一定方式向居民部门“转移”。探索国有资本更好支撑养老、托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激活消费潜能。二是实施“债务再平衡”。由于我国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相对于居民、企业、地方政府更为健康,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也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且中央政府相对地方政府发债成本更低,因此中央政府有条件充分利用国家信用,在积极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帮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
第二,优化存量管理,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面向“十五五”,一是要切实强化全国范围内存量资产摸排统计工作,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鼓励地方政府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二是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基础设施等基础性资产,促进要素有序流动与节约集约高效配置。三是通过做优增量进一步盘活存量。将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旧厂房升级等作为盘活存量的关键抓手,逐步构建起“更新赋能资产、资产支撑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