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繁花》剧组录音又出新料。编剧秦雯被曝自陈袭警后靠人脉 " 两句话捞人 ",涉事派出所、特权运作细节被一一提及,这场看似娱乐圈内部的八卦,实则撕开了公众对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的信任裂痕。比起追问录音真假,更该警惕的是,当 " 找关系摆平违法 " 成为圈内炫耀的谈资,当 " 人脉凌驾规则 " 被视作能力象征,这种特权幻象正在消解法治社会的根基。
公众对事件的愤怒,从来不止于 " 袭警 " 本身。录音里,秦雯与同伴谈及打警察时毫无悔意,炫耀 " 捞人 " 过程时语气得意,甚至调侃民警 " 神经病 ",这种对法律的轻慢与对特权的推崇,远比单一违法行为更伤人。普通民众若有袭警行为,面临的是法律的严肃追责,而在他们口中,如此严重的违法事件却成了 " 人脉实力 " 的展示素材,这种鲜明对比,让 " 法律公平 " 四个字显得格外沉重。

涉事的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瑞金二路派出所,此刻不应是沉默的旁观者。无论录音内容是否属实," 派出所所长被打招呼 "" 两句话放人 " 等细节,已对执法权威造成实质性冲击。公众期待的 " 蓝底白字通报 ",不仅是对单一事件的回应,更是对 " 权力是否被滥用 "" 法律是否有例外 " 的明确作答。若查实存在 " 捞人 " 行为,不仅要追究秦雯等人的违法责任,更要深挖背后可能涉及的公职人员渎职问题,让 " 打招呼 " 者付出代价;若录音系伪造,也需用扎实证据澄清,遏制不实信息蔓延,重建公众对执法公正的信任。
娱乐圈不是法外之地,名气与人脉更不该成为违法的 " 免罪符 "。从过往的明星酒驾找人 " 通融 ",到如今的编剧自曝袭警 " 捞人 ",类似事件反复出现,折射出部分从业者对法律边界的漠视,也暴露出行业内可能存在的特权生态。
秦雯 " 袭警捞人 " 风波,不该沦为一场转瞬即逝的娱乐八卦,而应成为刺破娱乐圈特权幻象的一道强光。唯有法律的刚性从不为 " 人脉 " 妥协,唯有每一次违法都被公平追责,才能让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不再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