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周报|以赛联城,“苏超”点燃城市消费链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2025年11月1日晚,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首届决赛在南京奥体中心圆满落幕。经过90分钟鏖战,泰州队与南通队战成0∶0,最终泰州队在点球大战中以4∶3险胜,捧得首届“苏超”冠军奖杯。当晚共有62,329名观众走进奥体现场,再次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观赛纪录。这场历时175天、跨越13座城市、共85场比赛的省级联赛,也在万人欢呼声中画上句号。

与决赛同频上演的,还有赛场之外的另一场“狂欢”。毗邻奥体的南京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同步启动艺术市集、音乐演出与美食夜市等活动,让球迷们的观赛热情自然延伸至街区空间。“赛事+街区”的融合模式,使足球不再局限于绿茵场,而成为市民可触摸、可消费、可共鸣的城市体验。从看球到逛城,从呐喊助威到夜色烟火,一场草根联赛既点燃了城市的消费链,也点亮了长三角区域联动的新可能。

火热出圈,草根联赛成就“百亿级”流量

2025年春夏之交,一项名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悄然“出圈”,成为全国体育热词。从最初依托各城市业余场地的常规赛,到几个月后在南京奥体涌入数万名观众的淘汰赛现场,“苏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草根赛事到现象级IP的跨越。

数据体现热度:“苏超”常规赛场均上座超过2.7万人,淘汰赛阶段场均直播观看量达千万级,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亿次。这些数字并非夸张营销,而是一次全民性公共体育活动的真实映照。它唤醒了城市的体育热情,也展示了地方赛事在数字传播时代的巨大外溢效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热度背后的“经济链反应”。在南京、南通、徐州等主场城市,赛事期间景区客流量、酒店入住率、餐饮营业额均出现显著增长,多个城市的夜间经济热度指数同步攀升。部分赛事组织方更是将票根升级为“消费通行证”,观众凭票可在城市内兑换景区优惠券、餐饮折扣及交通福利,形成“观赛—消费—游览”的闭环。

由此,赛事带来的不只是激情呐喊,更是一场可被感知的消费盛宴。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赛事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中,合计实现服务营收近380亿元,同比增长42.7%;1—8月,全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总体来看,文化逻辑、制度设计与技术赋能的三重合力,是“苏超”成功的关键。

文化层面,赛事坚守体育本真。去职业化的参赛阵容、方言解说、露天场地与亲民票价,让足球重新回归社区与生活。赛事不再是遥远的职业竞技,而成为市民自发参与的公共节日,重塑了城市的社群连接。

制度层面,各方形成了高效协同架构。“省统筹、平台承办、地市落地”的分工机制,让品牌建设、商业运营与地方执行各司其职。省级主管部门确保规则统一与品牌延续,专业平台负责市场化开发,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场景,既保证了规范,又释放了活力。

技术层面,赛事实现了流量的可追踪转化。数字化平台整合票务、直播、短视频与商户资源,让观众“看到赛事—下单消费—到店体验”的路径无缝衔接。赛事热度不再停留于社交传播,而是沉淀为可计量、可复用的经济流量,真正实现体育活动反哺城市发展。

从“观赛”到“夜游”,苏超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

“苏超”把草根赛事做成全民场景,用体育把文化认同、消费动力与区域协同串成一条线。以闯入决赛的南通为例,赛场热度不只转化为主场消费,更是被延伸到夜间经济、景区与公共空间治理。半决赛期间,南通积极提倡“城市共创”,打造45个“第二现场”,把比赛从体育场带到街区与商圈。半决赛当天全市接待游客50.46万人次、同比增24.2%,旅游收入3.11亿元、同比增25.3%。同时,联票、电子券与场景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留客时长,让“看球”逐步演化为“夜游、夜购”的稳定习惯。

更大的意义在于,“苏超”让“赛事+”成为长三角多城协同的通用模板:无锡以“夜经济主题周”把赛场流量导入核心商圈;常州用“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等本地化产品把体育体验与小吃特产深度绑定;嘉兴与上海青浦探索跨城联票与交通通行卡,实现“交通便利—消费联动”的双轮驱动;南京至苏州间观赛专列带动住宿、餐饮与交通协同溢出,让“看一场球”升级为“逛一座城”。

这种辐射力并非依赖单一强中心,而是建立在“多点参与、均衡增长”之上。十三个地市不是“点名参赛”,而是基于各自文化符号形成互补网络。因比赛而走红的各种“梗”和方言助威既制造社交话题,也为地方文化进入他城提供入口。人流、商流与消费流因赛而动、因城互补,越过行政边界形成循环,赛事由此成为区域经济与城市活力的共生引擎。

深层机制:治理分工、商业边界与数字化

要让“苏超”的热度不止于球场与社交媒体,而能转化为区域协同的长期引擎,关键还在于机制建设。这不仅关乎赛事的高效运行,也牵涉商业资本的有序参与以及将流量沉淀为可持续发展动能的路径。“苏超”的机制创新,正是在这三方面给出了可借鉴的答案。

首先,“苏超”以清晰的治理分工破解了地方赛事“各自为政”的难题。它构建“省统筹—平台承办—地方落地”的三层架构,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运行体系:省级层面抓制度与品牌,不越俎代庖;专业平台负责招商、版权、传播与资源整合;地方政府则在共性规则下展开场景创新。这种“统而不包、分而不散”的共治结构,在制度约束与地方创造之间找到平衡。

其次,“苏超”划定了清晰商业化边界,在声量与资本齐升之际,坚持“有限商业化”的路径。赛事开放多层级的商业合作与赞助,却对方言解说、草根队伍、平价票务等核心文化元素设下“红线”。商业收益按比例回流至社区与中小商户,形成“反哺式循环”,既扩大影响力,又守住城市共同体的温度与归属。

第三,数字化成为机制创新的中枢,不仅贯通宣传与票务,更用于打通“人流—数据—消费”链条。数字平台集成购票、直播、短视频与商户优惠,实现“看到—下单—到店—反馈”的闭环。实时数据反哺城市管理,用于交通调度、商圈延时、设置“第二现场”。自2025年7月起,线上票务系统还引入公证随机信标,实现赠票摇号可溯源,不仅提升信任度,也为区域协同积累可复制的“数字信用”。

从短期狂欢到区域共生的“协同路径”

“苏超”的价值不在一时热度,而在把热度沉淀为可长期运转的机制。因此,今后需要以“省统筹—平台承办—地方落地”的分工把协同做实,以增量收益回流社区和中小商户把温度留住,再以数据与公证机制把可追溯的数字信用立起来。规则、分配与信用彼此咬合,织就一张稳固的“软连接”,使城市在不增加大规模硬投入的前提下,形成可衡量、可复制的流量与价值循环。唯有如此,热度才能获得持久的承载体,“以赛促消、以赛联城”也将从一次地方探索,转化为长三角文体旅融合的基本逻辑。

长三角

中央结算公司发布《长三角绿色债券发展报告(2025)》

2025年10月30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可持续金融发展论坛上发布《长三角绿色债券发展报告(2025)》。报告沿用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指标体系,系统梳理了区域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情况,并对近三年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2024年长三角区域绿色债券市场在规模、品种结构及行业分布等方面实现持续深化发展,为长期跟踪和评估区域绿色债券市场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参考。(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上海

2025年上海城博会开幕

2025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于2025年10月30日开幕,集中展示中国城市建设治理的上海方案。本届城博会以“智慧赋能城乡建设,绿色引领低碳发展”为主题,是“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行业展示成果、交流理念、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年展出面积近4万平方米,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城区建设、智能建运增效等领域,吸引数万名专业观众与市民参与。(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

10月25日,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作开场致辞;2000年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等多位中外科学家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分享前沿科学领域新进展、新思考。(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江苏

500亿江苏社保科创基金签约

10月31日,江苏社保科创基金在南京正式签约揭牌。该基金由江苏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工商银行共同组建,首期规模达500亿元,旨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持江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刘昆与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均表示,将聚焦现代产业体系,以优质资金供给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开幕

10月31日,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开幕。本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以“万物智联 无尽前沿”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赋能”主线。会议发布了2025全球物联网十大趋势洞察、5G-A“四融合”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成果、5G NTN卫星物联网全球试验网等,启动江苏省MEMS传感器与专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并为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心揭牌,为2025年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成果金奖颁奖。(来源:中国江苏网

浙江

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在嘉兴举办

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于近日在嘉兴举办。来自沪苏浙皖的文旅部门、行业专家及古镇代表等200余人参会,围绕古镇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交流,推动共建“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大会发布20个长三角古镇文旅消费新场景及《2025中国古镇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六大维度评估体系,乌镇在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展现国际化发展潜力。嘉兴系统推进“古镇+”战略,以乌镇、西塘、濮院、盐官为核心,推动古镇群与大运河文化带联动发展,形成“古镇+戏剧、汉服、音乐”等特色业态。(来源:嘉兴日报

 绍兴融杭数字贸易港开园

近日,绍兴融杭数字贸易港开园。这是绍兴市和越城区紧抓开放型经济的标志性项目,为绍兴乃至浙江全省企业高效出海开辟新通道。绍兴融杭数字贸易港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将采用“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自6月园区招商启动以来,已招引企业40余家,整体入驻率超70%。开园当天,现场签约了5亿美元东南亚出口订单、3亿美元伊拉克出口订单和1亿美元中东整车及配件出口订单。(来源:浙江在线

安徽

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在合肥开幕

11月1日,以“数字仿真,新质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十七届中国仿真大会在合肥开幕。本次大会设立1个主会场、21个分会场和1个产业展览,全国顶尖专家与行业领军企业相聚合肥,共同研讨并推动仿真技术从学术研究走向产业深度融合。50余家企业带来最前沿的仿真产品,虚拟战场仿真平台、AI数字人全息筒、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元宇宙实训平台等,首日线上线下累计观会人数突破800万人次。(来源:中安在线

安庆设立企业家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11月1日,安庆市正式设立“安庆企业家日”,并举行首届庆祝活动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该市通过发布企业榜单、颁发十佳企业家奖项、推出“服务包”政策等举措,营造尊商重企氛围。目前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2.2%,贡献近六成税收和八成城镇新增就业。活动现场发布重点企业“服务包”和“融资畅通工程”政策,15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来源:大皖新闻安徽网

(本文作者付晓晴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奎一鸣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